供销社引发关注是一件好事,它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互补充,国有资本性质的供销社,其实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体。
如果说托儿的话,那么它就是社会主义在市场上的托儿,托起的是社会经济的健康和稳定,托起的是百姓福祉和国计民生。
1 供销社的红色基因
供销社这个东东,最早可以追溯到 1922 年,当时,毛主席李立三等人创建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由工人们自己管理、自己经营,出售米面、粮油、布匹和服装布料等生活必须品。
因为都是铁路工人嘛,货物从长沙采购,由铁路工人顺路捎过来,省了运费,价格比市面上要便宜 ,使工人们免受了商人的剥削。
由于资金周转困难,经常出现断货,我党又采取了招股的方式,由参加的工人社员出资入股,享受分红,结果规模越办越大,为建国后的供销社建设积累了经验。
从这可以看出,供销社从我党建立之初,就带有集体和公益性质,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建国后的供销社也自然继承了这种红色基因,为特殊时期的中国社会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0 年,我国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农工业,那时的供销社,除了卖日用品的门市部,还有销售各类化肥农药的农资公司、收购棉花皮毛的棉麻公司、收购土特产的土畜产品公司以及收购废品的再生资源公司。
从经营范围上就可以看出,供销社是支撑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新中国统筹全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而下的一盘大棋,广大农村的生产、流通和供销,都归它管,它就是党和政府专门为三农服务而建立的。
关于供销社的性质,其实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进行过摇摆,但最终定位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尽管供销社的下属企业也通过 ipo 进入资本市场,但从总体上说,供销社的资本属性仍旧等同于国有资本。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支撑了国民经济,当时由于物资匮乏,人口增长很快,很多物资不能自由买卖,于是形成了以供销社为依托,以布票、油票、肉票和粮票等票证为手段的商品供应体系。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去供销社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票,比如买一斤猪肉,必须要拿一斤的肉票再加上几毛钱才能买到。
那时候,钱是全国通用的,但票带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一个地方的票只能在这个地方使用,跨越地域就不能用了,这种凭票供应的模式总体上保证了消费的公平有序,在我们家乡,很多老人甚至至今仍把现在的超市、商店都称为供销社。
这时候的供销社拥有粮食、肉类等各种物资的专营权,价格都是国家制定,后来改革开放,物资开始丰富起来了,可以自由买卖了,票证迅速淡出市场,很多个体民营商店和百货商场开始涌现,大家都可以拿钱去买东西,这时候的供销社就不那么吃香了,开始进入亏损的状态,并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
2 不能以赚钱论英雄
最近供销社引起关注的原因是,新闻上报道说,湖北地区的供销社重新恢复到了 1000 多个,其他地方的供销社也在迅速的扩张,很多人开始疑惑,我们国家是否会恢复到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的状况呢?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其实,供销社一直没有消失,只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网点和规模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供销社也在通过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并在新时代重新发展壮大。
80 年代,由于供销社被取消了专营权,丧失了独家垄断经营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经营者等此起彼伏的商业形态,换句话说 ,供销社看似销声匿迹,但其实是公众的视线被遮蔽了。
当时的供销社进入严重的亏损状态,很多区域的供销社因为经营不善而停业,甚至关门大吉,“供销社不消灭亏损,说一亏损就会消灭供销社”,成为当时供销社改革的口号。
通过改革,2000 年供销社全系统实现了扭亏为盈,当年总利润为 13。77 亿元,2001 年,总利润为 16.39 亿元,2002 年达到了 28.6 亿元,这个成绩不断刷新,终于在 2021 年,取得了 6.26 万亿的总利润。
供销社至今都是棉花收购加工的主渠道,在这个行业,供销社始终占据 50% 以上的份额,此外,在农资市场,供销社也一直是农资类商品的主力军。
对供销社的争论,其实根子在专营权上,如果供销社重新获得各种专营权,相信会有很多个体以及民资性质的商业形态不服,这是重回垄断地位嘛,是不公平竞争嘛!
供销社其实不怎么赚钱的,去年,供销社 6.26 万亿的销售额,但只有 0.43% 的利润率。
稍有不慎就会亏损。为啥还要继续发展它呢?因为它对国计民生很重要。
1992 年,统购统销取消以后,供销社也进行了凤凰涅槃的浴火重生历程。
2006 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开始建设新网工程,建立起集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连锁经营的新业态,他们挂着惠农助农的标签,和市场上大多数零售企业的功能定位不同,供销社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打掉部分中间环节的成本,以降低终端物价。
2015 年,是供销社的一个转折点,他被重新定义为以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来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推动农村经济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比如,供销社旗下的中棉公司,在新疆建立了龙头企业+扎花厂+合作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了棉花收购和加工的能力,供销社还发起了质量新棉运动,促进了中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新疆棉花能有如今的国际地位,供销社功不可没。
2015 年后,供销社就融入了市场化的大潮中了,公司化、集团化、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下设企业还要 ipo 上市,就是说,供销社正在接受市场经济的改造和锤炼。
这个趋势就促使供销社不得不提高商业意识,提升产品服务、融入市场竞争,人们的担心则是供销社重走回头路,担心他拒绝融入市场经济,担心它回到专营权时代,总之,一些人担心的只是自己心目中的旧的供销社重新出现。
但事实上,这个担心纯属多余,因为市场经济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比如中国邮政,也曾拥有专营权,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民营快递物流企业的竞争中,又重新找到了自己 的定位,那些民营快递物流企业,也并没有因为中国邮政的转型而受到冲击。
根据中国供销集团的公开资料显示,2019 年-2021 年三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 0.45%、0.48% 和 0.43%,三年净利润率都没有达到 0.5%,资产负债率分别是 82.45%、80.24% 和 81.86%,这个负债率是相当高的,这说明,供销社其实是不赚钱的。
不赚钱,但很重要。
现在的供销社,其重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保障边缘化地区和偏远山区,哪里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便,供销社就负责哪里的商品供给,解决基层的民生问题。
就像中国邮政,三通一达那些民营快递物流不愿意去的山村、不愿意去做的业务,都是中国邮政在做。不赚钱的生意,民资是不愿意去做的,但为了国计民生,还必须有人去做,这就是中国邮政和供销社在做的事。
现在,供销社还在整合物流,打算发展成第四物流。许多物流公司在到达乡镇最后一级快递网点的时候,由于交通问题不愿配送到每家每户,而现在供销社就直接整合当地物流和快递企业,集中到供销社仓储,成为快递物流业完成闭环的最后终端,这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供销社实现产销对接,从农户手中直接收购农产品,并通过自己的物流和网点系统卖给广大的消费者,不仅避免了无序的资本对农民的剥夺,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资源浪费、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也有利于消费者。
供销社虽然不挣钱,但他掌握的流通体系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截止到 2020 底,全国供销系统拥有连锁企业 6697 家,配送中心 10802 个,发展到网点 83.2 万个,覆盖了省市县和广大的乡村,这个庞大的渠道资源,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未来,供销社在乡村振兴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
3 供销社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现在供销社重新受到重视主要有几大因素:
1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供销社可以保证供应链。
大家都有感觉,疫情时期,商品在价格上出现了很多波动,交通封闭、物流阻塞、信息不畅等因素,使得同样的商品在同一个地区甚至出现价格差别较大的情况。
很多个体商店和民营商家在疫情时期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而且经常受到疫情的阻扰,一旦某个地方的供应链遭到破坏,甚至会出现天价商品,有的甚至发疫情财、国难财,这就大大影响了民生。
因此,重建供销社可以对市场起到托底和稳定的作用,它在物资调配、质量把控和价格管理上都比私人资本更加靠谱。
2、供销社可以稳定物价。
现在全球通货膨胀,也必然会在疫情的叠加影响下,造成国内的物价上涨,这就会给一些不良资本提供了囤积居奇、炒作物价的空子,而供销社的存在和发展壮大就有利于稳定物价。
想想看,有人想抬高物价,但一看供销社的价格就立刻怂了,你想高价卖,消费者都跑到供销社了,我们家的老太太,为了几颗大白菜,都会赚好几家市场和超市的,谁家价格高谁家价格低,他们倍清。
3、粮食和种子安全也需要供销社。
在农产品领域,粮食种子以及化肥农药等农资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大计,这些领域我们要杜绝外资等不良资本对供应链的控制,具有国有性质的供销社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抓手。
比如美国大力补贴农业,农产品价格极低,一旦流入中国,很容易对中国农业造成冲击,在大豆问题上,我们就曾吃过这方面的亏,另外,国家开始重视种子安全,在这一方面,通过供销社这个国家性质的供应链可以控制自己的粮道,防止境外资本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染指和控制。
4、担当社会责任更靠谱。
在社会责任的担当方面,逐利的私人资本明显不如国有资本靠得住,比如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一旦流入农资领域,就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危害农民利益,但如果有供销社托底,无论是在价格还是信誉上,都可以阻断不良资本对渗透,所以,供销社重新振兴就大有必要。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供销社和当年计划经济的供销社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的产物,吸纳了国有经济稳定国计民生的优点,又吸收了市场经济效率高的优势,弥补了市场失灵、杜绝了资本投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商业供应链上的直接体现。
尾声
供销社引发关注是一件好事,它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互补充,国有资本性质的供销社,其实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体。
对于那些市场失灵的地方,民资不去干,供销社就去;对于民资可能造成的经济无序、价格波动、假冒伪劣等问题,供销社则可以在市场中发挥稳定器等作用。
如果说托儿的话,那么它就是社会主义在市场上的托儿,托起的是社会经济的健康和稳定,托起的是百姓福祉和国计民生。
那些带着有色眼镜排斥和反感供销社的,都是站在了不良资本的立场上带节奏,而我们应该看到的,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和亮色。
供销社面临的问题既不是重建,也不是重启,而是如何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
一句话,供销社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重振。
供销供销,在供的方面,它做得已经够好了,但在销的方面,还需要发力。
我在想,供销社是否也可以依托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是否可以在全国的营业网点安装大屏幕来播放产品的广告,是否可以通过这些覆盖全国的网络平台和营业网点带来的推广价值和销售渠道反过来形成定价权来为消费者谋福利?
温铁军有句话讲得好,农村不只是农业,而是百业。
我们的很多地方官员发展经济都在眼睛向外去招商引资,为什么不眼睛向内,去发现老百姓的好项目、好技艺、好工艺,反过来助推自己的民众在本地进行创业?如果那样,供销社的平台是否可以反过来,从供向销转变,帮助农民创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